力士空调,空调的发明者是哪国人

1、空调的发明者是哪国人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1215年9月23日,忽必烈生于漠北草原。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所生的嫡次子。

忽必烈长大后,“仁明英睿,事太后至孝,尤善抚下。”

忽必烈年少有大志、重视汉地的治理,早在1244年,年轻的宗王忽必烈便招揽了搜罗了各方的文人、儒生、旧臣等,形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幕僚团。

1251年,蒙哥任忽必烈为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驻爪忽都之地。

1253年,受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同年,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灭大理国。

1260年5月5日在自己的弟弟旭烈兀的支持和封地属臣的拥立下,自立为大蒙古国大汗,称大蒙古国皇帝。

5月15日,忽必烈发布称帝的即位诏书《皇帝登宝位诏》,在诏书中,他自称为“朕”,称他的哥哥元宪宗蒙哥为“先皇”。

1260年5月12日,忽必烈立中书省,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1263年6月13日,忽必烈立枢密院,以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忽必烈还建立总制院,御史台。以总制院统领全国宗教事务,以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大蒙古国时期的历任大汗,虽然经由对辽、金故地的征服,与汉文明一直有接触,也往往对汉文化表示接纳,蒙古贵族却大多数反对建立一个汉式的政府;忽必烈对其在汉地的领地则相当重视,并且花费了时间去了解汉人的治国思想和儒家文化,最终以自己的领地开平为中心,建立起了一个汉式的行政中心,其后忽必烈在试图争取整个蒙古帝国统治权的同时,一直没有放弃尝试让汉人接受他作为一个中国皇帝,并为此做了一系列汉化努力。

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成为元朝首任皇帝。忽必烈于1260年5月5日—1276年2月4日自立为汗,期间实际统治中国北方及蒙古高原地区属于蒙古大汗的直辖领地,于1271年12月18日-1294年2月18日作为元朝皇帝统治中国,前后一共掌权34年,在皇帝位23年。

1276年2月4日,元军攻入临安,宋恭帝奉上传国玉玺和降表,南宋灭亡,元朝成为全国性政权。1279年3月19日,南宋海上流亡政权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元朝统一全国。

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远超汉唐盛世。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朝不仅在疆域面积上远迈汉唐,而且在东北、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的控制程度上也远超汉唐盛世。

在灭南宋前后,元政府曾要求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包括日本、安南、占城、缅甸、爪哇、琉求国)臣服,接受与元朝的朝贡关系,但遭到拒绝,故派遣军队进攻攻打这些国家或地区,其中以入侵日本国最为著名,也最惨烈。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军发动第一次侵日战争,日本史书称之为“文永之役”,以三万二千余人,东征日本。

至元十八年(1281年)七月,忽必烈又发动第二次侵日战争,史称“弘安之役”,由范文虎、李庭率江南军十余万人,到达次能、志贺二岛,却碰到台风,溺死近半。通常认为台风(日本人称之为“神风”)是这两次征日造成失败的最大原因。亦有观点认为,忽必烈担心归附军的忠诚,故而借东征日本而一举消除隐患。

元朝统一全国后,元大都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而经济中心仍在江南。“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大都需要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主要通过隋朝修成的南北大运河北运,这条运河在海河和淮河之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要从江南运送物资到大都,迂回曲折,需要水陆并用,极其不便,为了避免绕道洛阳,元朝政府决定裁弯取直,开凿新的运河,缩短江南和大都的水路距离。

从元大都到江南产粮区,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济州和临清之间、通州和大都之间,没有便捷的水道相通。

元朝在山东境内开凿了济州河和会通河,把济州和临清连接起来,又在北京境内开凿了坝河和通惠河,把通州和大都之间连接起来。从而使得南起杭州,北至大都的京杭大运河得以全线贯通。

涮羊肉的发明

涮羊肉的发明传说与忽必烈有关。

忽必烈率军远征,嫌伙食太差,想吃清炖羊肉。厨子便宰杀羔羊,剔选羊肉准备做。可敌军突然来袭,厨子情急之下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锅里胡乱搅和一下,就捞出来,放点配料,给忽必烈端去了。忽必烈肚子咕咕叫直叫,吃完就披挂上阵去了。没过多久,忽必烈就凯旋了。回朝后,忽必烈不忘厨子的功劳,就让他再做一次,并说味太淡,该多些配料。文武大臣吃后,皆竖大拇指。忽必烈高兴,给这道新菜赐名“涮羊肉”。

空调发明者他叫威利斯·开利,他是现代空调系统的发明者,开利空调公司的创始人,1876年11月26日出生于美国,1950年10月7日逝世,是美国工程师及发明家,被誉为空调之父。

他聪慧过人,1901年,他就获得了康乃尔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1902年,他到了一间制作暖气机、风箱及排风机的公司——水牛城锻造公司的研发部工作,担任采暖工程师。

有一次,威利斯在雾天等火车,突然受到了启发。他深刻理解了温度和湿度关系。他努力钻研,不断改良装置,终于在1906年申请了专利,发明了史上第一台空气调节装置。

从那以后,他获得了称号“空调之父”。后来,他受国家顾问委员会委托,开发了模拟极地气候的空调,用于军用飞机的测试。

1915年,他与其他六位工程师在新泽西州成立了开立工程公司,公司致力于研究空调技术。

1922年,威利斯对自己的发明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

1924年,他成功将工用空调转为民用空调。白宫、美国众议院等都是他的首批客户。

1928年时,他成功发明出了第一台家用型空调。

他发明的空调还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食物的保存冷却及机体的降温。他的巨大贡献被称为“最伟大的工程成就”。现在,开利公司已是全球最大的暖通空调和冷冻设备供应商,也是提供能源管理和可持续楼宇服务的全球引领者。

随着空调产业不断地发展,空调的功能也不断地丰富,如目前空调的换气功能、空气净化功能、空气加湿功能等.例如我们海尔的双向换新风功能是目前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健康功能。

空调的发明者是美国人。

1902年后期,首个现代化,电力推动的空气调节系统由威利斯·开利发明。其设计并非只控制气温,亦控制空气的湿度以提高纽约布克林一间印刷厂的制作过程质素。此技术提供了低热度及湿度的环境,令纸张面积及油墨的排列更准确。

1906年,因发明了现代空调系统,威利斯·开利被后人称为“空调之父”。受国家顾问委员会委托,开发了模拟极地气候的空调装置用于军用飞机的测试,因为其在此方面的成就,曾6次获得空军和海军的“E”勋章,开利对美国军工发展的贡献被称为“最伟大的工程成就”。

1876年,开利生于纽约州伊利湖畔的小镇安哥拉。威利斯·开利家境优渥,父亲经营着一个农场,母亲负责修理农场机械。

在老妈的影响下,小开利爱上了捣鼓机械,搞些小发明。智商也是够吊,19岁那年就不废吹灰之力拿到康乃尔大学的奖学金。

1902年,硕士毕业的开利进入了布鲁克林的一家集团的印刷部门工作。年仅26岁的工程师开利很快就遇到了技术难题。印刷厂偶尔会因纸张及墨水受了热度及湿度的影响,无法印出准确的颜色。

当时市场上只有加热和通风这类产品。于是开利决定要造出一个能降温和控制湿度的机械。

:百度百科-威利斯·开利

1876年11月26日 (丙子年十月十一),空调发明人威利斯·开利出生。

威利斯·开利(Willis Haviland Carrier,1876年11月26日-1950年10月7日),美国工程师及发明家,是现代空调系统的发明者。

开利博士于1902年为纽约布鲁克林的一家印刷厂设计了一套空调系统,解决了因夏季湿度太高,而导致纸张变形无法印刷的难题。而后的100年间,开利和开利博士所设立的开利公司致力于空调技术的不断创新。.

被称为制冷之父的美国发明家威利斯·哈维兰德·卡里尔(有的地方译作开利)于1902年设计并安装了第一部空调系统。美国纽约的一个印刷商发现温度的变化能够造成纸的变形,从而导致有色墨水失调,该空调系统就是为他设计的。卡里尔的专利1906年得到注册。

2、丰田稚力士空调制冷怎么使用?

方法/步骤:

1.空调控制区位于中控台中间位置。

2.左侧旋钮调节空调的温度高低。

3.空调的出风量大小由中间的旋钮进行调节。

4.右侧旋钮控制空调出风口方向。

5.左下角按钮控制车辆后挡风玻璃下热。

3、力士功放A321和321有什么区别

1、A321的空调比320多一个经济流量控制旋钮,旅客少的时候可以放在低档。

2、A321的方向舵和方向舵配平偏转角度比320都少了5度。

3、A321燃油系统和3209完全不同。321飞机没有中央油箱增压泵,只有两个引射泵。所以321飞机的燃油供给方式永远是,中央油箱-大翼油箱-发动机,中央油箱不可以直接给发动机供油,这是为了防止燃油污染,如果两台发动机同时使用一个油箱的燃油,如果燃油被污染,那么两台发动机都将面临危险,所以要将其隔开,以确保安全余度。而320飞机的中央油箱供油在起飞推力时被自动抑制,也是大翼油箱独立供油。另外,321飞机没有外油箱,燃油装载量小于320飞机。

4、A321飞机的操纵特点。由于机身长,重量大,321没有320灵活,操纵行程长,落地拉平的时候带杆量比较大。

4、力士空调制冷不是太好咋回事

大致有六中情况,了解之后,可能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1、氟利昂不够(又称“雪种”不够) 这属于正常的情况,一般是出现在使用三至四年的老空调,空调不是完全不制冷,而是制冷的效果不够好,这是因为老式空调都是使用氟利昂做制冷剂,长时间的使用会挥发掉,此外不排除安装不当造成氟利昂泄露和机器本身的问题。解决方法:补加雪种即可以解决空调不制冷的问题2、供电电压不够:空调正常启动电压是220V+-10%。在我国相电压220V,线电压在380V的供电系统中,200V以上几乎所有的压缩机都能启动。在180V以上时,有70-80%可以启动,在160V以上时,只有个别的能启动。我本人亲自做过实验。低于160V几乎没有可能启动。根据经验,在190V以上时,压缩机启动电压比较靠谱。3、空调功率不够:一般的选择原则为:制冷时150-250W/平方米,制热时250-350W/平方米,此外还需综合考虑空间高度、层次朝向、密封性能和居住人口等因素。4、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室外机处于43°以上的环境时,大多数空调难以把室内的热量传递到室外,因而导致不制冷。5、空调长时间不清洗保养:要想空调能够正常运作,并且不影响人体健康,还要尽可能延长寿命,显然,一买回来装好就置之不理,那是不可能的。室外机因为暴露是户外,容易吸附灰尘和杂物,长时间不清理,就会影响机器的散热性能,导致空调的制冷效果降低。而室内机则关乎到人体的健康,长时间不清洁,就会滋生细菌,污染空气,使人得病。6、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的铜管过长:空调器的连接管路最大允许长度的规定一匹最长不能超过8米,1.5-2匹最长不能超过10米,2匹以上不能超过15米。室内、外机的高度差不超过5米。最后一种情况很少见,除非是特殊的户型,没有预留防止空调外机的情况,否则一般不用那么长的连接管。仅供参考,同时望采纳。

5、古代人夏天没有空调怎么办?

古人降温的方法很多种呢。

往这块中间有通气孔的方石板上一站,你就能感受到一股股沁凉的空气往外冒了。其实在石板之下还有一个一两米深宽的空间,能有效利用常年恒低温的地气与屋内热空气形成温差对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时房间保持凉爽。像这样的土空调在徽州的西递古村就有一个。

若说还有更加纯粹的空调房,那就非「夏房」莫属了。夏房是古人为了避暑专门选址打造的居室,效果不亚于装有现代制冷设备的房间。先秦有「窟室」,秦汉皇室的「凉殿」,随后还有「冰室」和「凉窖」,都属于夏房,相当于古代皇亲贵族的 VIP 娱乐包间。

古人在夏房里「葛优瘫」

先秦的「窟室」可以说是现代地下室的始祖了,《左传·襄公三十年》有记载:「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侧面反映出窟室是当时达官贵人所青睐的夏季娱乐场所。建筑除了利用地理冷源,一些更为高级的窟室还会放置冰块。

「窟」即洞穴,多少让人联系到同样冬暖夏凉的窑洞,若说窟室是古代壕的私人会所,那么窑洞就是普通老百姓的经济适用房,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至今还有不少人选择在窑洞里定居。

到了汉代,空调房就更加极尽奢华了。汉皇宫中的「清凉殿」制冷效果一流,据《汉书》记载,清凉殿「清室则中夏含霜」,大意为夏季室内还能结霜,不管这是不是一种浮夸的修辞,「清凉殿」的冻人之处都可见一斑。

清凉殿又称「延清室」,除了必不可少的皇家特供冰块,还有一套高贵「冷」艳的降温设备。古籍《三辅黄图》「清凉殿」载:「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如屈龙,皆用杂宝饰之」、「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

天然石床、进贡的玉晶器皿与剔透的寒冰共同做功,加上侍者在一旁扇风,消夏过冬傻傻分不清楚。

「中央空调」

接下来古代人要放大招了,那就是前面也曾提到过的「中央空调」——被用于唐大明宫「含凉殿」的一体化降温措施。

含凉殿位于宫城北门、蓬莱殿后,宫殿依太液池南岸而建,据《唐会要》载:「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睿宗生于含凉殿。」

《唐语林·豪爽》就有记载,夏日某天陈知节被高力士请到李隆基的含凉殿时,他看到「(李隆基)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当他被「赐坐石榻」时,感到「阴溜沈吟,仰不见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含冻。」

可以看出,这是一组比窟室、清凉殿规模更大的避暑建筑体系,首先在结构设计上,它尽可能地阻隔了阳光直射入室,从而保持了室内的阴凉;而机械化装置是含凉殿媲美中央空调的关键,与现在电力广泛的运用不同,它的制冷设备是由水力驱动的。

含凉殿临水,建筑内外都设置了许多水车,流水激起扇叶转动,冰凉的水汽和冷风就被送入殿内。同时宫殿的房檐四周安装了水管,通过水循环系统引水而上,再从殿顶流下带走热量给建筑降温,一种水帘洞的概念。据考证,这套制冷技术源于拂菻国(东罗马帝国),对抗酷暑效果卓群,唐朝人民引入进口技术并因地制宜改造升级,也算走在了时代前沿。

皇家有「含凉殿」,普通人家有「自雨亭」,规模虽然相对较小,但纳凉原理是相同的。说是普通人家其实也不算普通,能用上自雨亭的家宅多半非富即贵,当然,大型公共场所也能见得着,很多百姓就会聚集在这样的场所一边听说书一边免费蹭空调。

上面介绍的都是一些高富帅才玩得起的制冷方式,一般老百姓当然也有自己的一套避暑方案,虽然看起来略微有些「屌丝」,但也能在有限条件下最大化地对抗三伏天。

最简单快速的方法当然就是摇扇子啦,扇子的可考诞生时期为商朝,名「翟扇」,后来也被古人叫做「摇风」和「凉友」,物如其名。

扇子的升级版是汉代工匠设计的「叶轮拨风」,《西京杂记》卷一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战。」因年代久远无法得知这种神器的具体形态,但根据文字大概可以知道它的操作方式以及造风原理——仅需一人摇动手柄,轮盘上的七个叶片就会高速旋转并吹出凉风。

「叶轮拨风」的图没找着,但这种曾出现在清宫戏里的「自动风扇」并不罕见,相比需要手动生风的前者,它实现了自动化,驱动力多半也是由水力风车所提供的。

「凉爽神器」

除了扇子之外,神器也不可缺少——凉枕、竹席、竹夫人等等。

竹床,看起来更像一个躺椅

它的名字很特别,叫「竹夫人」,因为它像夫人一样是可以搂着睡觉的,原来不只现代人会搂着等身抱枕叫老公老婆啊。

冰箱雪柜也是人类对抗大热天的一大创举,同样在古代能找到原型,它叫「冰鉴」。

曾侯乙铜鉴缶,被誉为我国最早的冰箱和烤箱

《周礼·天官·凌人》:「祭祀供冰鉴(hàn)。」可见青铜时代就已经有了冰箱的雏形,名「鉴缶」,古代用于把控食物温度的器皿,整体由两件器物构成,外为鉴,鉴内放置缶,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空隙用于放置冰块或者热水,将酒水倒于缶中,就可制作出冬暖夏凉的可口饮品。

冰鉴的内部结构

为后来制作冰鉴的材料逐渐被木头所替代,明朝时期由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的冰箱是最受王公贵族喜爱的消夏神器之一。

冰鉴不仅可以用于冰镇瓜果凉食,结构设计上的气孔可以渗出冰块的凉意,有效调节室内气温,这样一个集冰箱与空调一体的宝贝怎能不受古代人欢迎呢?然而在冰块稀缺的时代,冰鉴依然只是少部分人的专属天使。

冬冰夏用反映了古人与冰块的关系,《诗经·七月》记载:「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在唐末之前,想要在夏天享用到冰块,都需要奴隶在寒冬里采冰并将其存封于冰窖之内,夏天就可以派上大用场了。

到了唐朝末期,人们发现用于制作火药的硝石遇水会吸收热量,甚至使水温降至冰点,于是他们学会了人工制冰。南宋诗人杨万里在《荔枝歌》中描写了市集上的小贩出售冰块的情景:「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而冰块真正普及到千家万户,是明清时期,彼时在室内放置一同冰解暑已经不是稀奇事了,很多普通百姓也有条件做到。

冷饮,古代称之为冰食,约起源于商代。春秋末期人们已学会储冰用冰,《楚辞》中就有关于冰镇糯米酒的记载。唐朝时冰的获取开始不受季节限制,市场上也出现了专做冰品买卖的商人,他们甚至在把糖加入冰中吸引顾客。

到了宋代,冰食更加五花八门,北宋汴京的「砂糖冰雪冷元子」、「凉水荔枝膏」,南宋临安的「雪泡梅花酒」...... 相传同时期诞生了冰淇淋的前身「冰酪」,杨万里《咏冰酪》可证:「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后来又说这其实是误传,原诗名应是《咏酥》。

但冰淇淋确实是起源于咱们国家的,元朝一名食品商人突发奇想在冰里面加入了牛奶、蜜糖和珍珠粉,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冰淇淋。忽必烈执政时期,冰淇淋为皇家特供,除王室之外禁止私制冰淇淋。意大利商旅行者马可·波罗就是这个时候把冰淇淋的制作秘方从中国带回意大利的(不是说保密么),随后这种美食风靡了整个欧洲,直到 18 世纪传入美洲,冰淇淋迅速在此扎根,1851 年美国人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座冰淇淋工厂,生产出最接近于我们现在吃到的各式冰棒甜筒,别看冰淇淋听起来洋气,其实它的故乡就是在我们中国呢。

清代以西瓜汁冰镇后制作的「琥珀糕」和甜杏牛奶冷冻而成的「杏仁酪」都是颇有讲究的宫廷菜,到了清末民国初,老北京的冷食店就很常见了,雪花酪、刨冰、酸梅汤、汽水等传统消夏小食一直陪伴我们至今。严辰在《忆京都词》注中记述:「京都夏日……宴客之筵必有四冰果,以冰拌食,凉沁心脾。且冰亦可以煮食,谓之冰核。」

在夏天,“赤日炎炎如火烧”的时候,除了“王孙公子把扇摇”以外,真的王孙公子还有比摇扇更好的避暑方法。这在《武林旧事》中就有记载。王孙公子们拥有专门的避暑宫殿,那里“长松修竹,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这里的“寒瀑”,是一种人工的瀑布,用翻水车把凉水冲上屋面,水从屋顶流入大池中。而池中种植各种花卉,庭院里摆放着数百盆香花,用风轮鼓吹,清芬满殿。皇帝的几案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这些是去年冬天准备好的冰雪,一般都在地下设冷库保藏,等到夏天时供皇帝使用,不悬挂伽兰木,真腊龙涎等香珠百斛。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据载是“不知人间有尘暑也”。有一位大学士被召到此进见,竟然“三伏中体粟战粟,不可久立”。皇上便问他怎么了,方知他嫌冷,于是赐他北绫披上。这样的避暑之地真是只有皇家才能享用了。唐代的高官显贵们,有的也建立起私家避暑设施,虽然比上不上宫廷的规模,但也极尽巧妙之思。其中专供纳景用的水亭,就是唐代宫吏设置的一种避暑建筑。《唐语林》卷五记载:御史大夫王某家“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诗也描述了水亭特色: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景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了避暑降温的效果。当然,这种半自动的制冷设施,耗费颇大,并非一般人所能建造。还有一个避暑妙法是上高山。高山上气温比平地低得多,著名的避暑胜地就有庐山、承德避暑山庄等。山上阵阵快意,暑热全消。当然在海滨避暑也是十分理想的。如北戴河,海风吹来暑热顿消,面海乘凉,心旷神怡。别以为只有现代人才能享受到冰箱带来的好处,实际上,中国在古代就已有了“冰箱”。虽然远不如现代科技产物电冰箱,但仍可以起 到对新鲜食物的保鲜作用。在古籍《周礼》中就提到过一种臐储存食物的“冰鉴”。这种“冰鉴”其实是个盒子似的东西,内部是空的。只要把冰放在里面,然后把食物再放在冰的中间,就可以对食物起到防腐保鲜的作用了。这可能是人类使用最早的冰箱。湖北随县曾侯已楚墓1978年出土了两件冰鉴,冰鉴上还放着一柄长勺是专门用盛冷饮的。此外,在古书《吴越春秋》上也曾记载:“色践之出游也,休息饛宿于冰厨。”这里扬说的“冰厨”,就是古代人们专门用来储存食物的一间房子,是夏季供应饮食的地方。设计奇巧、铸造精工的鉴缶被誉为中国古代“冰箱”。鉴缶由盛酒器尊缶与鉴组成,方尊缶置於方鉴正中,方鉴有镂孔花纹的盖,盖蹭的方口正好套住方尊缶的颈部,鉴的底部设有活动机关,牢牢的固定着尊缶。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应是夏天盛放冰块、冬天盛放热水之用。到明朝时,北京城里的皇公贵族已反冰箱做为重要的祛暑器具,那是一种用天然冰块降温的箱子,以黄花梨木或红木制成。从外观上看,冰箱口大底小呈方斗形,腰部上下箍铜箍两周。箱两侧有铜环,铅环的用途誻便于搬运。箱口覆两块对拼硬木盖板,板上镂雕钱形孔。那时的冰箱不仅外观美观,而且在功能设计上也精巧科学。冰箱箱内挂锡纸,箱底有小孔。两块盖板的其中一块固定在箱口上,另一块是活板。如当暑热来临,可将活板取下,箱内放冰块并将时新瓜果或饮料镇于冰上,随时取用。味道干爽清凉,用后让人觉得十分惬意,暑气顿消。由于锡纸的保护,冰水不至侵蚀木质的箱体,反而能从底部的小孔中渗出。除此之外,冰融化时还能吸收室内的热空气,通过盖上镂空的排气孔调节室湿,还可以起至空调的作用。由于冰箱广泛使用,京城每年夏季都需要用大量冰块,这些冰均取自冰窖。过去无论是紫禁城内还是府宅官邸,都各自有贮水的冰窖。每年冬至起即在筒子河什刹海等处打冰入窖,由工部设专人管理。 秀才书生、普通百姓等“古代穷人” 在宋人所撰定的《东京梦华录》、《西湖老人繁胜录》、《梦梁录》、《武林旧事》等书中,都提到当时汴京或杭州的冷饮品类,有:冰糖绿豆、漉梨法、木瓜汁、卤梅汁、红茶水、椰子酒、姜蜜汁、苦水、紫苏饮、荔枝露水、白醑凉水、梅花酒、金桔团雪泡、沉香水等等。从中可看出,冰果汁和冰凉茶是宋人冷饮两大类别。清人顾铁卿所写的《清嘉录》中,说到苏州夏日街头叫卖“凉水”的情景:土人置窖冰,街坊担卖,谓之凉水。或杂以杨梅、桃子、红花之属,俗称“冰杨梅”、“冰桃子”。其方法是把窖冰放在茶水或果汗的周围,使其降温。清人让谦《春明岁时琐记》载:“伏日 。。。。。。有舍冰水者,或有煎苏叶、藿叶、甘草等汤于市中舍之,谓之“暑汤”。此书中还提到:“北京市中敲铜盏卖梅汤(杨梅汤)者,与卖西瓜铿聒远近。”此外还有一种凉粉可供谈资。这种凉粉颜色淡黄,呈半固体、半透明状,加入糖水和果汗,清凉可口。它是用薜荔的果实制成的,方法是将硬壳中带粘性的种子取出,放入布袋里,浸入冷水中,不断用手揉搓,使所含之胶质物渗出布袋,经半个小时的样子,就凝成半透明的凉粉了。除了冰凉饮品外,古代贫民还能吃上冰凉的瓜果,虽然他们无权使用冰鉴,然而,他们却有臫的一套制冷饛的方法:老北京人就在水井边用提篮盛上瓜果,然后系篮于辘轳之上,送下井去,使提篮悬浮于冰凉的冷水中。放置上三五个时辰再拿出来品尝,也是冰凉可口,沁人心脾。然而,最原始的避暑法当然是下水,在水中总比岸上凉快一些,清清河水如铺绿绸,每当夏日,有时在中午有时在傍晚,古人就下河游泳。普通百姓避暑还能到湖上去,准备了蜜饯闵果香花画扇,登舟泛湖,“多占蒲深柳密宽闵之地,披襟钓水,月上始还。或好事者则敞大舫,设蕲蕈高枕取凉,栉发快浴,惟取适意。或留宿湖心,意夕而归”。

用冰块降温的方法其实早在先秦就已经有了。那时存放冰块的地方被称为“窟室”。窟室是一间考究的地下室,每到酷热的夏夜,贵族们在窟室中通宵达旦饮酒作乐,和今天人们下班后到冷气十足的夜店喝上两杯十分类似。

到了汉代,皇宫里设有冬夏两用的“空调房”,冬季用房叫“温调殿”,夏季用房叫“清凉殿”。清凉殿内有多重降温装置———以石头为床,用玉晶盘装冰块,还有仆人站在一旁对着扇扇子。据古籍记载,清凉殿内盛夏时仍清凉无比,如同含霜一般。而汉武帝刘彻身边的红人,可以得到“常卧延清之室”的特权。

古代解暑方法:

南宋冷饮店热卖冰激凌

汉代已有蜜水,口感类似于现在的雪碧,而唐代有用草药或果品熬制的饮子。清代时,已经有人挑着冰棍沿街叫卖。

有些地区的宋人已经开始吃各种冰激凌了。这个发明最先在蒙古人中流行,原料是用果汁、牛(羊)奶和冰块调制而成的冰酪。从《事林广记》、《武林旧事》等宋人笔记所载来看,南宋时冷饮花样繁多。每到夏天,夜市冷饮店出售的果汁类饮品多达数十种,常要营业到半夜三更天才结束。

来源:中国新闻网-古人避暑有奇招:南宋冷饮店热卖"冰激凌"

中国新闻网-古人怎么过夏天:清凉殿堪比空调房 宋朝有冷饮

古代没有电扇,也没有冰箱、空调,难道古人就度“夏”如年吗?其实不然,古人的夏天更亲近自然,更有情调,他们也能把夏天过得有滋有味。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人工风扇”即在一个轴上装上扇叶,轴心上拴有绳索,仆人手摇轴心上的绳索,扇叶被带动旋转则可生成凉风,当然布衣是享受不起这种电扇的。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很早我们的先人就知道采用瓷枕解暑,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脑袋枕着这样的枕头上睡觉当然凉快极了。“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久夏天难暮,纱厨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诸如这样的诗句都说明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   古人在夏天防蚊虫也用蚊帐,但是他们用起蚊帐来可比现代人有情调。少女们在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帐中沁人心脾、香气四溢,巧手的妇女用花枝编成麒麟、鲤鱼等吉祥物挂在纱帐里,定能做个好梦。古人还有配挂香囊的习俗,许多香囊中的药材都有驱蚊虫的功效,比如霍香、薄荷、菖蒲,这相当于把“蚊不叮”带在了身上。   古人没有电冰箱冷镇食品、制造冰块,官府在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一旦夏天到来有钱人家便买来冰块或者白雪,拿出来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这制冷的效果丝毫不亚于今天的空调,还不耗电,不污染环境。宋代经济繁荣,冷食花样翻新,民间出现了果汁加冰块的冷饮,到了元代蒙古人喜爱乳品,他们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这种冷饮算是冰激凌的雏形,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吃法带到了欧洲,经过改进后才有了今天的冰激凌。   古人不但懂得消暑,还深知“烦夏莫如赏夏”,调整好心态应付炎炎夏日才是最好的选择。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这种超然脱俗的意境,恐怕只有古人做得到,要是现代人,恐怕早躲进了空调房里了。

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招,用冰块降暑。

第二招,建“凉屋”。这个凉屋和现在的空调房相类似,但利用的确是大自然的力量。

第三招,睡凉席,抱“竹夫人”。

留言